鋼錠模 底部出現流鋼痕跡(又稱結疤)的主要原因及形成機制如下:
一、澆注工藝因素
鋼流飛濺
上注法澆注時,鋼水沖擊錠模底部或底盤產生飛濺,氧化后的金屬鱗片附著模壁形成結疤。下注法開澆過猛也會導致鋼液噴濺,尤其沸騰鋼因碳氧反應劇烈更易出現此類缺陷。
注溫與注速控制不當
注溫過低或注速不穩定(如開流時壓力驟增)會加劇鋼液飛濺,湯道內氣體未及時排出時可能形成高壓噴流,直接沖擊模壁。
二、模具與設備問題
錠模結構缺陷
模壁存在凹坑、劃痕或錐度設計不合理(如底部非球形)會加劇鋼液滯留和飛濺。
流鋼系統異常
中注管偏斜、流鋼磚破損或底盤潮濕會導致鋼流散亂,增加飛濺風險。下注法樹枝形/直角形底盤因流道復雜更易引發噴濺。
三、操作與管理因素
脫模劑使用不當
模壁涂油過厚或未均勻噴涂會加劇鋼液氧化,形成黑色結疤層。
設備維護不足
盛鋼桶漏鋼、滑動水口故障等異常情況會導致鋼水滴落模壁,固化后形成痕跡。
四、材料特性影響
沸騰鋼因低粘度、高反應活性,其鋼液在湯道內易產生劇烈沸騰,氣體攜帶鋼液噴出模壁的概率顯著高于鎮靜鋼。

冀公網安備13098102000568號